面对洪水,面对家园,“垦三代”续写了坚守

面对洪水,面对家园,“垦三代”续写了坚守

发布日期:2019-11-05 浏览次数:29621

    “巨网的水位多少,皖河又要防汛了吧?”清晨,躺在病床上、94岁高龄的父亲又在问我皖河的汛情。

    父亲说的巨网是安徽长江同马大堤上一个重要的险工险段。他在那工作了15年,留下了许多关于防汛的故事。

饱受洪荒,守护大堤成了父亲的心愿

    听父亲说,我家是1952年从怀宁县迁到皖河来的。他们初来,住的是茅草棚,吃的是蒿瓜莲藕等水生野菜。

    1954年,长江发大水,我家被冲得一贫如洗。父亲母亲带着我的大姐又回到怀宁老家。1957年,皖河根治,安庆地区八县市组织十几万劳动力,用一冬一春时间,挑土筑坝,建成了同马大堤。那时候,同马大堤堤身比较单薄。后来,周围群众年年利用冬闲日,带着腌菜罐,背着被子,在堤上一住就是一两个月,对大堤加高加厚。

    记得有一年冬天,我牙痛得厉害,想父亲带我去看医生。我问母亲:父亲去哪了,什么时候回来?母亲说:去巨网老闸挑坝去了,过年才回来。这是我记忆中,第一次听到巨网这个名字,知道那是挑堤、防汛的地方。

    1974年夏,父亲调到巨网工作。记得那天,父亲笑容满面,还特意给我买了双凉鞋,那是我穿的第一双凉鞋。看到父亲高兴的样子,我心里认为父亲升职了。

    巨网离我家只有20多路程,父亲却一个月来一趟家。从心里,我开始埋怨父亲,什么工作那么忙,那么重要?尤其汛期,几个月也见不到他的影子。后来,听父亲说:他单位只有7个人,分三处住,管理巨网十几公里堤段,平日护堤,汛期指导民工防汛抢险。

    那是什么好单位,连队上班多好,离家近,又是连长。我心里又埋怨起父亲。

    理解父亲还是1983年夏天的事。那年,我第一次去巨网防汛,看到父亲白天一把铁锹,晚上一盏马灯,常去大堤巡查。

    有一夜,父亲又深一脚浅一脚去查堤。别处没发现异常,他在自己单位院子前方塘里发现水色不对,比较混浊。父亲叫来民工到最混浊的地方摸摸看。民工下塘发现,那块地方水温偏低,泥沙较多。父亲依据经验,认定这是一处管涌。他立马组织人力运砂石料和旧铁桶进行应急处理。第二天早上,市防汛技术专家来查看,肯定了父亲的做法,说;您老人是心细、腿勤、懂技术,是一个名副其实的“土专家”。“我们住在圩区,就要会防汛,就要保护好大堤、保护好家。”父亲说。那一次,我也在现场,父亲的话让我懂了,父亲这么多年坚守的心愿。 1985年,父亲到了退休年龄,应该回家了。单位领导舍不得这个“土专家”离开,让父亲一直工作到63岁的时候。

抗洪抢险,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

    受父亲的熏陶,我也很喜欢水利工作。挖导渗沟,压管涌,砌防护坡,钉挡浪桩……我样样能行。

    高考时,我想报考水利学校。我学的是文科,进不了水利学校,只好报了会计金融专业。大学毕业时,老师们建议我留在省城工作,几个要好的同学邀我一同下海经商,父亲却要我回到农场工作。

    父亲来信说:回农场工作,这里人热情、讲奉献,还有适合你发展的空间。我也毅然决定回农场工作。工作中,我慢慢理解父亲的心意,继续治水保家园。

    1995年,皖河又发生大洪水。我被抽到巨网、父亲曾经工作的地方参与防汛工作。临行前,父亲说,防汛要认真,凡事都要仔细,水火无情。邻居何奶奶也拉着我的手说:“孩子,别让堤破了,我一个老人在家,跑都没地方跑。”去防汛的路上,我看到不少了拉着粮食家具,投靠怀宁山区亲戚家。看到这样场景,我心里暗下决心把堤守好,让百姓安心。

    那时候,皖河巨网段迎水坡还没有用石块护坡,堤顶是泥土路,防汛确很艰苦。堤后,我立即组织人力开“Y”型导渗沟,查压管涌,把稻草捆成长筒、钉上树桩,挡风抵浪,增强大堤抗洪能力。几天下来,我人瘦了、皮肤晒黑了,但防汛工作有了好转。

    几个老民工说,小朱做事认真、懂行,像他父亲。听到这话,我心里美滋滋的。那年,我们的堤保住了。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又深深触动了我。分场几个职工从怀宁搬运家具回来路上,不幸发生车祸,造成人员死伤。如果群众不担心破堤,他们就不会拉着粮食家具,投靠怀宁山区亲戚家,就不会有这样悲剧发生。

    令我最难忘的是1998年,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仅次于1954年大水。我再次前往巨网参加防汛工作。那年,巨网出现滑坡,成了当时安徽省长江大堤上重要险段之一。武警部队派了200多名官兵驻扎在巨网闸旁。省市领导多次来这里指导、检查防汛工作。我们不敢有半点懈怠。

    8月6日,巨网闸超警戒水位2.41米。9日下午2时许,一场强台风又经过这里。当时,武警官兵、广大民工积极备战,抗台风,斗恶浪。我和一些民工正在压实浪桩、浪草时,突然,一个大浪卷来,把我和一个民工卷进河里。那个民工在河边长大的,会游泳,很快游上岸了。我这个旱鸭子正好卷到一棵柳树上。我紧紧抢住树干,等风小了,在民工们帮助下才安全脱险。

    那一年,我在巨网坚守了103天。因防汛工作成绩突出,我被授予“安徽省优秀团员”荣誉称号。

青春无悔, “垦三代”再续抗洪新篇

    2012年6月,皖河农场公开招聘大学生工作。我也像父亲当年一样,要儿子放弃他的某公司驻山东区域业务经理的位置,回家应聘。孩子很快回来了,以笔试和面试双第一的成绩被录用了。刚开始,他也有点后悔自己的选择,工作也常常不在状态。后来,在老同志的帮助和开导下,他静下心来专心工作。

    他常说,回家工作七年来,最让他感动的还是2016年防汛时发生的事。那年夏季,皖河农场暴雨连连。6月底,短短一周时间,降水量竟高达580多毫米。当时,他在场防汛办工作,每天记录水情,运送防汛物资。

    7月4日12时许。“引河巨网段西岸要漫顶啦!”这消息报告到防汛指挥部,他和防汛办人员立即运送蛇皮袋、组织人力和挖土机,进行抢险。现场,看到大家抢着装土、背袋、筑大堤,堤连大声说话的人都没有,他也迅速加入抢险行列。一会工夫,雨水、汗水和泥水把他们变成了一个个“活泥人儿”。

    这次防汛也让他懂得了,坚守、责任和感动。后来几年,每到防汛期间,他都在防汛办工作。

    生活在圩区,防汛是常有的事。现在防汛与以前相比,变化很大。面对洪水,面对家园,三代农垦人不忘初心、续写坚守。

    (皖河农场有限公司    朱增银)

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

二维码